7月15日,山东政法学院(茂岭校区)报告厅内人头攒动,一场以“泉有防城安康”为主题的工伤预防培训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济南市人社局主办,历下区人社局、山东政法学院、山东鼎安职业安全科技中心承办。活动以多元化的形式、沉浸式的体验,不仅为泉城工伤预防工作注入全新活力,更从理念传播维度为参训人员提供了鲜活的安全认知样本,在能力提升方面打造了实用的技能培育平台,全方位满足了不同群体在工伤预防领域的实际需求。
工伤预防绝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更是守护城市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坚实防线”。近年来,济南市人社局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工伤预防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作用,各部门打破壁垒、协同作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专业机构凭借其专业能力提供精准服务,最终形成“企业主体负责、职工主动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工作格局。现场,市人社局工伤保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要将这套成熟的工伤预防理论体系转化为生动实践,让抽象的制度规范落地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举措,为工伤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鲜活范例;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工作的持续优化积累宝贵经验,筑牢坚实根基,推动济南工伤预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伤残模拟项目:用身体记忆唤醒安全敬畏
现场,由山东鼎安职业安全科技中心专家精心设计的伤残模拟体验项目,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参训人员,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感悟。项目体验中,参训人员戴上特制的视觉遮蔽装置后,眼前的世界瞬间变成模糊的色块;关节限位器则像无形的枷锁,让手臂难以弯曲、膝盖无法伸直。当他们尝试完成“拿水杯”“走直线”这些日常小事时,身体的失控感如潮水般涌来。有人在摸索中撞翻椅子;有人举着僵直的手臂,指尖距离水杯仅几厘米却始终无法触及;还有人在行走时因步态失衡,每一步都像踩在悬崖边缘。
“原来一个简单的弯腰,对伤残者来说都是奢望。”参训人员感悟道。这场模拟体验并非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通过生理感知的错位,让参与者亲历工伤导致的功能障碍,将抽象的“伤残”概念转化为肌肉记忆里的疼痛与无力。这种沉浸式体验所产生的认知冲击,远比事故数据更能唤醒人们对安全规范的敬畏之心——当“侥幸心理”遭遇“切肤之痛”,安全意识便从被动遵守升华为主动捍卫。
科技赋能安全实践:以技术触感筑牢预防防线
除了伤残模拟项目外,户外的工伤预防体验车同样人气高涨,成为众人争相参与的“安全课堂”。机械伤害模拟区将钢铁咬合的瞬间剧痛具象化,有限空间模拟舱还原了缺氧窒息的濒死感,触电感知区则用电流穿过肌体的麻痹感,让人对潜在危险产生本能敬畏。“每一项装置都在颠覆着我们对安全规范的固有认知。这种可触摸、可感知的实景体验,让我们在参与中掌握安全技能。”一名参训人员说道。
随后,大家纷纷体验了火灾逃生屋项目。当踏入模拟火灾逃生屋的那一刻,浓重的模拟烟雾便迅速包裹了全身,呛人的气味直钻鼻腔,仿佛一下子坠入了真实的火灾现场。“弯腰!快弯腰!用毛巾捂住口鼻!”身旁有人急促地提醒着,这正是之前在安全培训中反复强调的要点。大家立刻矮下身子,手紧紧贴着冰冷的墙壁,在模糊的视线中摸索着前进。“太真实了!刚才在里面的时候,心都快跳出来了。”一位体验者一边擦着汗一边说道。
移动的体验车项目,以沉浸式体验替代了刻板的说教,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可触碰的直观感受。参训人员在亲身体验中,对安全技能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内化为肌肉记忆,真正做到了牢记于心、外化于行。而火灾逃生屋项目,不仅让参与者在模拟的险境中熟练掌握了火灾逃生的具体技巧,更在逼真的场景冲击下,深刻领悟到工作中做好火灾预防措施的极端重要性。
沉浸式安全授课:借事故真相强化预防警觉
在体验完户外项目后,山东鼎安职业安全科技中心邀请了专家分别从《工伤事故应急与现场处置》《职业病防治》《工伤预防基础知识》与《新工伤预防》两大篇章进行现场授课。
此次授课内容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关乎生命防线的系统构建。《工伤事故应急与现场处置》传授的不仅是应急步骤,更是在电光火石间挽救生命的决断逻辑;《职业病防治》揭示的不只是防护标准,更是将健康存续融入日常操作的生存智慧;《工伤预防基础知识》搭建起安全认知的骨架,让“预防优先”从口号变为可量化的操作准则;《新工伤预防》则紧跟时代变迁,将新兴行业的风险图谱与智能防护手段纳入体系。
当系统的培训内容与模拟体验车机械伤害警示、有限空间窒息感、伤残体验项目等内容形成呼应,那些印刷在书页上的条款便有了温度与重量—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规定,而是无数事故教训凝结成的生存指南,最终化作每个人举手投足间的安全自觉。此次“泉有防城安康”活动,是济南市工伤预防工作的又一次创新尝试。它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将知识传递、意识培养、技能提升融为一体,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接下来,济南将以持续推进工伤预防工作,让“安全之泉”滋润每一个劳动者,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2025年7月15日 舜网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