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标
首页
> 历下区委 > 工作动态 > 媒体看历下 > 报刊报道
抢抓重大机遇纵深推进“一轴三区多园”
历下区: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发布日期:2025-10-22浏览次数:字号:[ ]

金秋十月,叠翠流金,济南市历下区又迎来了丰收季。从古朴典雅的明府城,到崛起成峰的济南中央商务区,再到活力满满的山东历下经济开发区……历下区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十四五”以来,历下区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自贸试验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济南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构建“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区域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用担当和实干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历下实践新篇章。

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

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在三天内四次登上央媒,让这处承载泉城记忆的街区再次成为全国文旅的焦点。2024年重装开园的街区,通过“两街四院落”布局与三大公益场馆建设,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业态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历下区深入分析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辖区资源禀赋,提出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构建“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切实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一轴”,即“泉城路—解放路—解放东路”城市更新轴,串联起明府城片区和中央商务区两大发展核心,是历下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发展中轴线。“三区”,即明府城片区、济南中央商务区和山东历下经开区三大片区,这是历下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多园”,即遍布全区的多个特色产业园区,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强力支撑和重要载体。

“一轴”沿线城市更新全面启动,济南中央商务区西片区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打造泉城里、春光里等特色商业载体,实现功能升级、业态升级、形象升级。明府城风韵再现,片区保护更新上升为市级战略,百花洲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为片区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央商务区崛起成势,入驻金融总部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1万余家,其中省级金融机构50余家、各类500强企业项目36个、中央及省市属各类区域总部企业236家,正逐渐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4年,山东历下经开区获批设立,“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迎来重大突破,翻开了产城融合发展新的一页。这里重点布局了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未来产业,丽山国际细胞医学产业园、丽山国际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济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建成投用,中兴高达、中源协和等一批领军企业和优质项目先后落地。

园区,是产业经济的“主战场”,承载了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阵地在园区,持续新动力也在园区。在历下区,可以看见的是,一批批特色园区百花齐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评国家级园区,齐鲁科技金融大厦等获评省级特色园区,历山视听谷正式开园、首批企业签约入驻,山东物业创新产业园区等9座楼宇入选市级特色产业楼宇,展现出历下区产业发展生机勃勃的态势。

金融优势地位巩固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重磅专题论坛——全球总部经济大会暨第五届中国楼宇经济北京论坛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发布了《中国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指数》,历下区荣获2025“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指数标杆范例城区”,济南中央商务区跻身“中国商务区总部经济竞争力20强”。上榜的城区和商务区是全国楼宇经济发展的标杆和样板,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勾勒了全国楼宇经济发展格局,这代表着历下区和济南中央商务区“跑进”全国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创新发展第一梯队。

金融和总部经济是历下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宇不断增强着历下区的经济活力。截至2024年底,历下区汇聚市级以上金融机构超35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2%,全省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凸显。省市级总部企业59家,占全市28.4%。在金融和总部经济助力下,历下区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保持领先,在济南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连续17年夺冠,综合实力稳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近年来,历下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科创资源,不断巩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布局研发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山东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齐鲁科技金融大厦打造济南市首个科创金融主题园区,首创“五位一体”科创金融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10余个,为400多家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更加畅通,“评保贷投易”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全省首笔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十四五”以来,历下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省科技创新强区、技术转移先进区。

与此同时,历下区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产业品质,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超然楼魅力“出圈”,“夏雨荷”热度不减,大力招引品牌首店、旗舰店,泉城路商圈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数字经济、科创金融、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十四五”期间,历下区成功入选全国百强主城区、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先进区、现代流通强县、质量强区等。

创新举措先行先试

助力政企双向奔赴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济南市市场主体的重要承载地,历下区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区重点工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家满意为目标,不断畅通联络渠道,主动对接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有需必应、有难必帮、无事不扰,历下区以“招商服务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区级领导干部包联服务重点企业活动,听取企业诉求和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问题困难。持续推出“城市机会清单”,实现城市、企业、人才发展同频共振。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城市建设、低空经济等领域,历下区梳理了城市资源要素、公共产品服务等信息,实现“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搭建政府与企业家沟通交流的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历下区产业投资。实施重点企业高管“领翔计划”,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激发企业家“以商招商”的主动性,实现高阶交流、升级服务,切实掀起政企双赢、双向奔赴的新热潮。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一次办成”“无证明城市”“一业一证”“政银合作”等创新举措先行先试,102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企业登记压缩至半天,全区经营主体达15.2万户。

历下区还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与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打造有效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构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聚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核心任务,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释放制度创新“头雁”效应,截至2025年上半年,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47项,其中1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高标准建设中央法务区,集聚济南市综治中心、市律师协会、齐鲁公证处等150余家机构。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产业园正式运营,开辟外贸发展新阵地,获评山东省对外开放强县。

此外,“诚信历下”建设持续推进,成立全省首个企业诚信联盟,“信用+园区”“信用+商圈”等省级“信用+”场景丰富,获评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画出最大“同心圆”

近年来,历下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全面织密民生保障网,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办成一批惠民生、暖民心、保民安的民生实事,打造更多群众可及可感的“共富成果”。

城市更新加速推进,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区环境面貌和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央商务区地下环路开通试运行,轨道交通3号线历下段顺利通车,完成文化东路、山大路等35条道路新建提升,“城市大脑”实体运行,组建无人机“空中城管”队伍,历下城管成为全国行业内首家城市管理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城市服务设施更加完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考核保持领先,在全市率先完成水源切换任务,5个水质考核断面、5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义和土壤整治全面完成,建成绸带公园、燕山立交低线公园等城市公园45座,获评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强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万元,获评山东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民生保障更有温度,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支出占比保持在72%以上,获评山东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5所,历下医院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建成三级养老服务网络,“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社区嵌入式托育水平全国领先,区文体档案中心建成投用,区科技馆顺利开馆,形成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等。

平安历下建设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入选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社会治理更加和谐,区街两级“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实施校园周边、电动车、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老旧小区专业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森林防火、防汛救灾保障有力,获评全国社会治理百强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历下区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民生保障温暖贴心,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努力画出为民服务最大“同心圆”。(2025年10月22日 大众日报刊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