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网络信息发达,老年人也慢慢走进网络世界。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也相对滞后,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面对各类量身打造的骗局,往往更容易落入圈套,老年群体已逐渐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对象。为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识,3月21日上午,文恒社区科普大学第一课《守住养老钱,幸福享晚年》正式开讲! 活动现场,老师向老年人发放反养老诈骗宣传资料,并且结合案例面对面向群众讲解涉及养老诈骗的典型案例、常见手段、危害和常识。现场群众对防范养老诈骗方面的知识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并与老师就相关案例与诈骗类型进行了沟通交流。 养老诈骗常见手段 1.电信诈骗 此类诈骗通常以中奖需要缴纳一定的税费、手续费等借口索要钱财,当老年人接到这种电话时,往往更容易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还有的是以银行卡、社保卡、身份证等过期为由头,或者以购物返现金、刷单返利等,给受害人群发信息,诱使受害人点击链接输入个人信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手段窃取受害人账户的钱款,当我们意识到被骗的时候为时已晚。 2.低价旅游、免费旅游项目 这类诈骗,诈骗分子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老年人旅游,然后通过强制、诱导、忽悠、捆绑销售等手段,诓骗老年人以高价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奢侈品等商品,或者途中变相增加各种高额费用。 3.保健品欺诈 老年人普遍重视养生,犯罪分子打着免费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租用专门场地向老年人宣传“保健产品”、“治疗药品”,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宣称包治百病,将毫无用处的保健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高价售卖给老人,从而实施诈骗。 4.冒充公检法骗局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老年人涉嫌洗钱、贩毒、拐卖儿童、或者法院有传票、信用卡透支、医保卡被冒用等种种借口,打着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的幌子,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实施诈骗。 5.冒充他人诈骗 此类诈骗多以冒充家人、亲朋、同事等身份,通过谎称发生交通事故等急需用钱的方式联系家人打钱到指定账户,老年人听到此类消息关心则乱,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6.虚假代办退休金 此类犯罪主要表现为谎称认识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可以代办“提前退休”“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等,骗取老年人的保险费、材料费、好处费等。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符合我国国情,保障社会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和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制度。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不了解相关政策规定,以有关系代办、违规办理“养老保险”为名,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犯罪。 7.“关爱帮扶”爱心骗局 犯罪分子以“关爱老年人”和“帮扶弱势群体”为旗号行骗,有的组织旅游参观活动,通过诱导、捆绑销售或变相收取会员费等方式行骗;有的冒充燃气、自来水公司员工或社区、医护人员,以上门检修管线、检测核酸为由入户行骗;有的利用老年人的善心和同情心,通过虚假宣传“慈善活动”“公益项目”进行非法集资。 8.“文玩收藏”骗局 有些犯罪分子以帮助老年人拍卖其收藏的粮票、邮票、错版人民币等“老物件”为诱饵,虚构高价,诱骗老年人委托代为拍卖,收取 “拍卖费”和“服务费”;有些犯罪分子将公司的劣质工艺品冒充为高档收藏品,虚假承诺短期内会大幅增值且公司会高价代售或回购,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有些犯罪分子合并“连环套”,先以高价拍卖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到公司面谈后再推销劣质工艺品,实施“骗中骗”。 9.“黄昏恋”骗局。 “黄昏恋”骗局其实就是“杀猪盘”骗局的一种,主要针对独身老人,通过网络发展感情后,通过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随后拉黑对方,完成诈骗。 如何预防养老诈骗 不轻易详细、不贪图便宜、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动钱、警惕各种讲座、端正保健理念、安装国家反诈APP。 通过此次课程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老年群众识骗、防骗意识,增强了老年群众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全方位营造了“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的良好舆论氛围。群众们纷纷表示,此次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养老诈骗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以后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血汗钱,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