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标
首页
> 历下区委 > 工作动态 > 媒体看历下 > 报刊报道
济南味道陶醉国内众名家
发布日期:2013-09-25浏览次数:字号:[ ]

  济南市历下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区委宣传部与省散文学会日前联合举办了“历下倾城”全国性散文创作和征集活动,征文现已初战告捷,肖复兴、叶兆言、韩石山等众名家纷纷撰文,咏叹历下与泉城之美,文章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仅在《人民日报》就有5篇美文见报,创造了济南外宣纪录。现在,这些美文所结集成的《济南的味道》即将面世。
  为了扩大创作活动的影响,提高创作活动的质量,“历下倾城”全国性散文创作和征集活动组委会先后邀请了全国、省、市知名作家5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卞毓方,《人民文学》原副主编肖复兴,《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韩小蕙,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石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红孩、马力,著名散文作家耿立、王开岭以及陈世旭、尧山壁、张炜、王剑冰、叶兆言、韩石山、刘玉堂、马瑞芳、鲍尔吉·原野等多省作协现任或前任主席、副主席。参加采风创作活动的作家造诣深厚,创作成绩斐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多享有很高声望。活动层次高、规模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实为近年来罕见,可谓济南市文学、文化界的一次难得盛举。本次活动以十艺节的举办为契机,借助知名作家敏锐的眼光、睿智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学素养,通过考察历下、品鉴济南,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泉城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一步提升了济南市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资源的知名度、认知度。
  在“历下倾城”散文征集活动的推动下,描绘济南美丽的自然风光、歌咏济南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崭新面貌的文学作品,频频见诸全国各大报刊。三四个月内,这么多的文学作品密集地宣传济南,这在济南外宣历史上是罕见的,《人民日报》副刊上连续有5篇描绘济南美景的散文见报,更是创了纪录。这些文章的发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集中向全国展示了济南的风采,为十艺节的到来巧妙地铺垫了一个又一个优美和谐的音符。
  在这些作品中,王剑冰的《明湖春柳》、刘玉民的《泉城柳》、农人的《祖屋》、张琪鹏的《历下文学径》等文章已在《人民日报》发表,叶兆言的《印象中的历下》、马瑞芳的《蒲松龄与历下》在上海《文汇报》发表,韩石山的《刻在心底的记忆》在《河北晚报》发表,戴永夏的《多情最是泉城柳》和朱文兴的《远近高低看舜山》在香港《文汇报》发表,郭保林的《泉城夏韵》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王宗仁的《泉城柳》在《新民晚报》发表,陈世旭的《济南泉吟》、农人的《济南的味道》、红孩的《想留住让我留住的城市》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张炜的《济南:泉水与垂柳》在《北京晚报》发表,王树理的《在东荷西柳间行走》在《中国文学》发表,李木生的《老舍的济南》在《书屋》中发表,还有一批文章在《齐鲁晚报》与《济南日报》发表。这些作品是散文家们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亲身的感受,集中描写济南的泉、湖、河、城、人文、历史等诸多个方面,从不同的方向抒写了作者心中的大美泉城。这些作品的发表对于提高泉城在全国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为了把这笔这次全国性征集美文所带来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进一步扩大我市对外影响、提高地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让远来的客人熟悉济南、认识济南、品鉴济南,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更加了解历下、热爱历下,让后人铭记这些宝贵的文化传承,近期,刚刚成立的历下区作协将把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全部收录到《济南的味道》散文集中,并于十艺节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面世。
  济南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自古就有着“泉城”的美称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历下区是省城济南的文化区、科技区、商贸区和旅游区,区位优势显著,是全市的重要窗口。作为济南市的老城区,它是整个济南城的发祥之地。“历下”得名于历山之下。历山乃今日之千佛山,相传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墨子·尚贤》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因而,千佛山古时也曾有舜耕山的名称。在济南,尤其是在历下区,有许多街巷及公共场所以虞舜命名。在千佛山上,在趵突泉畔,也曾有过祭祀大舜的舜祠。可以说,几千年来,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历下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尚。早年在济南市民中曾有“先有历城县后有济南府”的说法,但从文史资料的记载来看,这句话前面应该加上“先有历下邑后有历城县”才算全面。“历下”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春秋战国时代,历下属齐国,秦代属济北郡,称历下邑,汉代属济南郡历城县,隋唐时期属齐州历城县,元、明、清三朝则属于济南府历城县。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历城县。“历下”自明代成山东省省衙所在地之后,至今仍是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高法、省高检、省军区等众多党政机关所在地。历史形成的济南老城,如今都在历下区的辖区范围内,从这个角度讲,济南老城史就是历下史。
  4600年的建城史,使这里自然景色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名人才俊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三大风景名胜驰名中外。舜祠、鲁班祠、清照祠、铁公祠、文庙等众多古迹,体现了历下悠久的历史文化。李白、杜甫、苏轼以及老舍、季羡林、欧阳中石等近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师,都先后来此游历。泉水是济南最有特色的资源。济南自古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其中56处在历下。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三大泉群驰名中外,都位于历下辖区内。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历下区依托辖区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同时,坚持依托历史,面向未来,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打造文化强区,努力建设繁荣文明首善之区。“历下倾城”全国性散文创作和征集活动即是历下打造文化强区诸多举措中比较重要的一项。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西作协主席陈世旭的《济南泉吟》发表于《中国文化报》,文中写道“齐河古岸,年年芳草,护城河桨声欸乃。齐烟九点,一城山色,半城春水,绿了一个济南。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像新(的净鉴,照出千佛山影。烟水迷离,老柳树远望七桥。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荷叶是泉城的掌心,露珠在掌心里嬉戏。日光烂漫时,天鹅拨动水里的彩云;月光落下来,弯月钩起额上的柳丝。七桥烟月谁收却,散入明湖已十分。”整篇文章气势磅礴、恣肆纵横却不失朴素,文笔灵动、飘逸却不失严谨。
  《人民文学》原副主编肖复兴的《竹枝词里的大明湖》发表于《人民日报》,文章大量引用民间流传下来的竹枝词,用音乐的旋律和诗的韵律描写济南和大明湖的人文、风光。认为大明湖的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大明湖的水、柳和荷,只有在文化传承中才有长在的生命和情感,才有别样的美丽和魅力。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发表在《文汇报》上的《印象中的历下》通过讲述祖父叶圣陶在济南的一些往事,引出了老舍笔下的历下风情,并启发了自己很多创作灵感。“山在那里,水也在那里,能说的只是此地养人,尤其是能够养几个文人。”“二安”的性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一个婉约、一个豪放。叶先生三次到过济南,文中提到“山东文学界对我很厚爱,我的成名和被文坛认可,多少也与山东有关。”“毫无疑问,风景和人文永远分不开,也永远和心态分不开。一个城市有山有水就好,有了山有了水,再加上人气和文化底蕴会更好。”“说这都是因为济南的风水不凡,因为历下的空气怡神养人,饮水必须思源,要记得感谢,千万别忘了感恩。”《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编韩小蕙不仅是著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记者、编辑家,中国副刊界唯一的新闻最高奖韬奋新闻奖的获得者,她的《超然楼抒怀》发表在《光明日报》,她在登大明湖超然楼时感悟出,超然楼在建筑的外形设计、内部设施、内部装饰远比岳阳楼大气、美观,但岳阳楼仅靠一篇《岳阳楼记》名誉天下,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大观楼、嘉峪关、娄山关等亦是如此。“一篇好诗好文虽无二两重,却比修阁筑楼更其艰难得多”,其之所以成为千古第一至文,肯定不是因为“至若春和景明……”的写景部分,而是永远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联想到了现代的一些为官者,就缺乏这种意识境界。当她进一步了解认识历下后,对历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同是文友的区委书记攀谈起了百姓生活、社会建设等。在她笔下,山里娃出身的书记保持着山里人的率真与质朴,当谈到百姓疾苦和民生时,动情处眶红晕湿,几度哽咽,他把为官事当做为民事,认为所谓“首善之区”,简单的理解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为百姓多做好事。
  卞毓方的《泉城听涛》,用历史的目光,感受着泉城的文化。从5000年前的大舜到华夏的来源,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刘鹗的《老残游记》,从幼安、易安到赵孟頫、杜甫,从老舍、郭沫若到徐北文、季羡林,借助历史的时光溯流,沧海横溢,用他的高度和表现手法悟出了济南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的《想留住我想留住的城市》“这个题目听起来有点拗口,但确是我即将离开济南时的心理感受”。“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这个城市有关的人,另一个是关于这个城市的物。”当然还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济南的往事总与生他的水和与他熟悉的环境分不开,但永远不变的还是变,想留住的也只能是记忆而已。《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著名老作家石英在济南生活、工作了七八年,对济南是非常熟悉的。此次故地重游有一种别样的亲切与深深的感慨。石老结合自身与济南(历下区)的过往有关经历和今天的所见交叉对照写了《历下寻珍今昔感》。文中用最朴素的语言、最平常的故事回忆了曾与济南发生的种种往事。用爱心不泯和爱恋般的情绪讲述着老城街道的故事。
  冰心文学奖获得者尧山壁的《又见泉城》写道“河之阳,岱之阴,阴阳相生,孕育了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医角度看,济南的风水在大明湖和趵突泉。大明湖是济南的肾,七十二泉是膀胱经。肾是先天之本,济南肾水充盈,南是千佛山石灰岩含水层,北是华鹊二山火成岩阻水层,湖底火成岩防渗,大量山水由高而低露头成泉。肾主水,藏精纳气,肾主骨髓,其华在发,历下便有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便有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共有七十一个穴位,济南有七十二名泉。肾经上的涌泉穴称作肾根,最为敏感,济南有趵突泉,名字与功能都有相似之处。”作者用拟人手法以“中医辨证”形象地引出了济南与水的联系。通读三遍亦恨少,这就是文坛大家带给你的感受。
  两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剑冰认为,济南的市树——— 柳树“在大明湖最鲜明,堤柳夹岸,就像亮眼一圈茸茸的睫毛。”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宗仁眼中:“泉扬波时洗净柳的风尘,柳摆动中抚掉泉的疲惫。柳是泉扎下的根,泉是柳绽开的花。反之,亦是。”“泉象征生命,柳代表春天。反之,亦可。”
  济南作家戴永夏的眼中,春天的柳是“送春使者”,夏天的柳“风流倜傥”,冬天的柳“英勇坚强”、“风采依旧”。“杨柳的低垂,体现的是一种低姿态的处世哲学和谦虚谨慎的美德。”“具备了这种美德,就能在成绩面前不骄傲,有功于人不居功,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或许是济南人热爱垂柳的又一原因吧。”
  济南作家农人,生在济南、长在济南,深深地爱着养育着他的这一方水土。在他的感观中,“济南的味道”是“掰开一只烤得焦黄的汪着油的烤地瓜”,是“涎下口水来的油旋和想起来就放不下的甜沫”,是让人觉得踏实的山,是让人眷恋爱不释手的“娟娟温柔和风情雅韵”的水,是传承文脉给人留下的思索。济南具有独特的女性色彩,她是用水做的,泉水就是她的血脉,泉水就是她流淌出来的乳汁,孕育着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济南的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
  济南作家杨曙明的《山水历下情》,就像慢慢打开了一幅清澈的山水画轴卷,随着这幅轴卷一点一点地展开,一幅幅立体的山水、人文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来,文字描画出的美直接渗透到了人的心灵深处。
  美文结集出版《济南的味道》即将问世以上这些文章只是近期在各大报刊上反映历下与济南风采的散文作品中的一部分。在这些作品中,王剑冰的《明湖春柳》、刘玉民的《泉城柳》、农人的《祖屋》、张琪鹏的《历下文学径》等文章已在《人民日报》发表,叶兆言的《印象中的历下》、马瑞芳的《蒲松龄与历下》在上海《文汇报》发表,韩石山的《刻在心底的记忆》在《河北晚报》发表,戴永夏的《多情最是泉城柳》和朱文兴的《远近高低看舜山》在香港《文汇报》发表,郭保林的《泉城夏韵》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王宗仁的《泉城柳》在《新民晚报》发表,陈世旭的《济南泉吟》、农人的《济南的味道》、红孩的《想留住让我留住的城市》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张炜的《济南:泉水与垂柳》在《北京晚报》发表,王树理的《在东荷西柳间行走》在《中国文学》发表,李木生的《老舍的济南》在《书屋》发表,还有一批文章在《齐鲁晚报》与《济南日报》发表。这些作品是散文家们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亲身的感受,集中描写济南的泉、湖、河、城、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从不同的方向抒写了作者心中的大美泉城。这些作品的发表对于提高泉城在全国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把这笔全国性征集美文所带来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进一步扩大我市对外影响、提高地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让远来的客人熟悉济南、认识济南、品鉴济南,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更加了解历下,热爱历下,让后人铭记这些宝贵的文化传承,近期,刚刚成立的历下区作协将把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全部收录到《济南的味道》散文集中,并于“十艺节”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面世。相信通过此次一系列活动,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泉城、认识泉城,游历泉城。(《济南日报》9月25日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